裂谷熱
裂谷熱(RVF)是由裂谷熱病毒引起的,經蚊類媒介或接觸傳播的急性病毒性人畜共患病,主要影響的是動物,但也能傳染人。初始的癥狀有:發(fā)熱、頭痛、疲勞、關節(jié)和肌肉疼痛,有時會有惡心、嘔吐,部分患者會出現(xiàn)結膜炎及畏光的現(xiàn)象;嚴重者可能會導致出血、休克、腦炎或肝炎,甚至是死亡。
外文名:Rift Valley fever
就診科室:感染科
常見病因:裂谷熱病毒
常見癥狀:發(fā)熱,頭痛,疲勞,關節(jié)和肌肉疼痛,惡心,嘔吐,結膜炎及畏光,出血,休克,腦炎,肝炎,死亡展開
傳染性:有
傳播途徑:蚊類媒介或接觸傳播
病因
裂谷熱病毒是白纖病毒科(Phenuiviridae)的一個成員,即布尼亞病毒目12個病毒科之一 [1],絕大多數(shù)人間感染是與受感染動物的血液或器官直接或間接接觸所造成的。病毒可通過宰殺、幫助接生、獸醫(yī)程序操作或處理畜體或胚胎期間處理動物組織而傳染給人。因此,某些職業(yè)群體,如牧民、農民、屠宰工人和獸醫(yī),感染的風險較高。
病毒通過接觸傳染給人,例如通過被感染的刀創(chuàng)傷口或與皮膚裂口接觸,或者通過宰殺受感染動物期間吸入浮質,浮質傳播模式也導致實驗室工作人員發(fā)生感染。有證據(jù)顯示,人若攝入未經高溫消毒或未煮過的被感染的動物的奶,也可能感染裂谷熱。受感染蚊子叮咬也會導致人間感染,通常是伊蚊叮咬。嗜血(食血)蒼蠅也有可能傳播裂谷熱病毒。
臨床表現(xiàn)
潛伏期3~6天。起病急驟,高熱達38℃~40℃,可為雙峰熱,熱程可達1周。并有畏光、劇烈頭痛、肌痛及相對緩脈。常無皮疹,偶有皮膚黏膜小出血,罕見大出血。并發(fā)癥可有中心性、漿液性視網膜炎及中心暗點,少數(shù)可致視網膜剝離;罕見腦炎(多發(fā)生于發(fā)熱后3~12天)。
檢查
1.血常規(guī)
病程1~2天內,白細胞輕度增多或正常,伴中性粒細胞增多,繼而白細胞下降,可低于2×10/L?沙霈F(xiàn)血小板減少,出凝血時間明顯延長。凝血因子II、V、VII、IX顯著減少。纖維蛋白原減少和血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增多。
2.尿常規(guī)
可見少量尿蛋白、紅細胞、管型。
3.腎功能
血肌酐、尿素氮增高。
4.肝生化
丙氨酸轉氨酶(ALT)和谷草轉氨酶(AST)均升高。
5.病毒檢測
①病毒分離接種;②酶聯(lián)免疫分析一類的血液檢測(“ELISA”或“EIA”酶標法);③特異性IgM病毒抗體;④抗原檢測試驗;⑤擴增核糖核酸基因組(RT-PCR)等。
診斷
依流行病學資料和臨床表現(xiàn)可作初步診斷。依病毒分離(取患者病初3天的血清接種于小白鼠),或雙份血清特異抗體效價呈上升則可確診。急性裂谷熱可采用不同方法進行診斷,在發(fā)病早期階段或在尸體解剖組織中,可檢出此種病毒。諸如酶聯(lián)免疫分析一類的血液檢測(“ELISA”或“EIA”酶標法),可證實存在特異性免疫球蛋白M(IgM)病毒抗體。采用各種不同方法,包括病毒分離(在細胞培養(yǎng)或接種過的動物身上)、抗原檢測試驗和擴增核糖核酸基因組(RT-PCR),在發(fā)病早期階段或在尸體解剖組織中,均可檢出此種病毒。
治療
以對癥處理和抗病毒治療為主。
1.對癥和支持治療
(1)高熱給予物理降溫,也可使用小劑量解熱鎮(zhèn)痛藥,避免大量出汗。
(2)嘔吐給予甲氧氯普胺片、維生素B6。
(3)出血發(fā)現(xiàn)彌散性血管內凝血(DIC),可早期用肝素鈉,應用止血敏、維生素C等,補充血容量、血漿、白蛋白、全血、纖維蛋白原、血小板等替代療法治療DIC。
(4)肝損傷保肝、退黃、營養(yǎng)支持,可用甘草酸制劑。
(5)顱內高壓密切觀察生命體征、呼吸節(jié)律、瞳孔等變化,予20%甘露醇快速靜脈點滴脫水。
(6)腎衰竭如少尿、無尿、高血鉀等,應積極行血液透析。同時注意維持水、電解質、酸堿平衡。
2.抗病毒治療
利巴韋林在動物實驗和細胞培養(yǎng)中有抗裂谷熱病毒(RVFV)作用,可考慮在早期試用。
預防
在本病流行區(qū)內,防蚊滅蚊是極重要的預防措施。減毒活疫苗在南非已用于人及動物。近年甲醛滅活疫苗已用于獸醫(yī)等受染危險性較大的人員,可免疫2年以上。
其他預防措施如下述:
1、控制傳染源
家畜的預防接種:有滅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兩種,應在動物疫情發(fā)生前接種。
2、切斷傳播途徑
(1) 避免與患病動物組織、體液等接觸,不食用未煮熟的肉、奶等;
(2)滅蚊防蚊。
3、保護易感人群
目前尚無可供使用的人用疫苗。防護措施主要為:
(1)在屠宰及出欄患病動物時做好個人防護。
(2)采取個人防蚊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