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日咳嗜血桿菌
百日咳桿菌為卵圓形短小桿菌,大小為0.5~1.5×0.2~0.5um,屬鮑特氏菌屬(Bordetella),無鞭毛、芽胞。革蘭氏染色陰性。用甲苯胺藍染色可見兩極異染顆粒。專性需氧,初次分離培養(yǎng)時營養(yǎng)要求較高,需用馬鈴薯血液甘油瓊脂培養(yǎng)基(即鮑~金氏培養(yǎng)基)才能生長。經37℃2~3天培養(yǎng)后,可見細小、圓形、光滑、凸起、銀灰色、不透明的菌落,周圍有模糊的溶血環(huán)。液體培養(yǎng)呈均勻混濁生長,并有少量粘性沉淀。
外文名:Bordetella pertussis
門:變形菌
綱:Beta變形菌
目:伯克霍爾德里亞爾
科:堿科 Alcaligenaceae
屬:博德特氏菌
種:百日咳芽孢桿菌
簡介
百日咳桿菌(Bordetella pertussis)是人類百日咳的病原菌。
生物學性狀
生化反應弱,一般不發(fā)酵糖類,但分解蔗糖和乳糖,產酸不產氣,不產生H2S和吲哚,過氧化氫酶試驗陽性。
本菌常發(fā)生光滑型到粗糙的相變異:Ⅰ相為光滑型,菌落光滑,有莢膜,毒力強;Ⅳ相為粗糙型,菌落粗糙,無莢膜,無毒力。Ⅱ、Ⅲ相為過渡相。一般在疾病急性期分離的細菌為Ⅰ相,疾病晚期和多次傳代培養(yǎng)可出現Ⅱ、Ⅲ或Ⅳ相的變異。發(fā)生這種變異時,細菌形態(tài)、菌落、溶血性、抗原結構和致病力等均出現變異。
百日咳桿菌含有耐熱的菌體(O)抗原和不耐熱的莢膜(K)抗原。前者為鮑特氏菌屬共同抗原,后者僅存于百日咳桿菌。
本菌抵抗力弱。56℃30分鐘、日光照射1小時可致死亡。對多粘菌素、氯霉素、紅霉素、氨芐青霉素等敏感,對青霉素不敏感。
致病性與免疫性
與致病性有關的物質除莢膜、細胞壁脂多糖外,尚有多種生物學活性因子。百日咳外毒素是主要的致病因子,能誘發(fā)機體的持久免疫力,并有多種生物活性,如提高小鼠對組織胺、5~羥色胺和敏感性,促進白細胞增多,抑制巨噬細胞功能,損傷呼吸道纖毛上皮細胞導致陣發(fā)性痙攣咳嗽等。細菌破裂后還能在宿主細胞漿中查到一種熱不穩(wěn)定性毒素和其他幾種抗原成份,可引起纖毛上皮細胞炎癥和壞死。
百日咳桿菌引起人類百日咳。病人,尤其是癥狀輕微的非典型病人是重要的傳染源。主要經飛沫傳播。易感兒童接觸病人后發(fā)病率接近90%,一歲以下患兒病死率高。百日咳潛伏期1~2周。發(fā)病早期(卡他期)僅有輕度咳嗽。細菌此時在氣管和支氣管粘膜上大量繁殖并隨飛沫排出,傳染性最大。1~2周后出現陣發(fā)性痙攣性咳嗽(痙攣期),這時細菌釋放毒素,導致粘膜上皮細胞纖毛運動失調,大量粘稠分泌物不能排出,刺激粘膜中的感受器產生強烈痙咳,呈現出特殊的高音調雞鳴樣吼聲。形成的粘液栓子還能堵塞小支氣管導致肺不張和呼吸困難、紫紺。此外可伴有嘔吐、驚厥。4~6周后逐漸轉入恢復期,陣咳減輕,趨向痊愈,但有1~10%病人易繼發(fā)溶血性鏈球菌、流感桿菌等的感染。本病病程較長,故名百日咳。在致病過程中,百日咳桿菌始終在纖毛上皮細胞表面,并不入血。
感染百日咳后可出現多種特異性抗體,免疫力較為持久。僅少數病人可再次感染,再發(fā)的病情亦較輕。粘膜局部的分泌型lgA具有阻止細菌粘附氣管粘膜細胞纖毛的作用,其抗感染作用比血清中的抗體更重要。細胞免疫在百日咳桿菌感染中的作用還不甚明了。
微生物學診斷
以分離培養(yǎng)為主,卡他期分離陽性率可達91.5%,而恢復期僅有約26%。標本采用鼻咽試子或咳皿法,在鮑~金工培養(yǎng)平板上孵育,根據菌落形態(tài),涂片染色鏡檢作出初步診斷。確診可用分離菌與Ⅰ相免疫血清作血清玻片凝集或免疫熒光染色。
防治原則
隔離病人,隔離期自發(fā)病起七周。
預防以自動免疫為主,在我國常用白百破(白喉類毒素、百日咳桿菌Ⅰ相滅活菌苗、破傷風類毒素,DPT)三聯(lián)菌苗,接種對象為一歲以下幼兒。接種后能顯著降低發(fā)病率和死亡率。但目前使用的死菌苗在一定的副作用,在安全性、免疫原性方面均有進一步改進的必要。
治療可用紅霉素、氨芐青毒素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