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足口病年年有,但特點有所不同。目前本市(北京市)六成手足口病例為受柯薩奇病毒A6型(CA6型)感染發(fā)病,而不是大家較熟知的腸道病毒71型(EV71型)。據(jù)北京市疾控中心通報,今年1月1日至5月20日,CA6型約占手足口病檢測陽性病例的60%,其次為EV71型,占21%。
柯薩奇病毒A6型是一種什么病毒?它引起的手足口病與以往流行的腸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有何不同?
20余種腸道病毒可致病
多種腸道病毒均可引起手足口病,除了腸道病毒71型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外,還有柯薩奇病毒A4、A5、A6、A9、A10、A16型和B2、B5型等20多種。
早在1963年,研究者就從斐濟患有發(fā)熱、淋巴結(jié)炎和咽炎的孩子體內(nèi)發(fā)現(xiàn)柯薩奇病毒A6型,并證實它可以在6歲以下兒童中傳播,引起皰疹性咽峽炎。但直到2008年,柯薩奇病毒A6型引起的手足口病疫情才首次被芬蘭報道。
近年來柯薩奇病毒A6型引起的手足口病疫情逐年增多,日本、美國、法國、英國等國相繼有報道。在我國深圳,2008年在引起手足口病的前5位病原中尚無柯薩奇病毒A6型;到2009年柯薩奇病毒A6型已成為第3位引起手足口病的元兇,占8.2%;2012年柯薩奇病毒A6型引起的手足口病所占比例上升到27.4%。
在北京,2015年1月至9月,手足口病病例中有35.4%至36.9%是由柯薩奇病毒A6型所致,其余均為柯薩奇病毒A16型和腸道病毒71型引起。而今年柯薩奇病毒A6型再次流行,值得我們警惕并做好防控。
CA6型手足口病易引起脫甲癥
與腸道病毒71型和柯薩奇病毒A16型感染相比,柯薩奇病毒A6型感染的手足口病患者年齡較大,多為大齡兒童和少年,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人感染后也可患病。而成人感染者多有與兒童患者接觸的病史。
感染癥狀主要為發(fā)熱和皮疹;颊叱1憩F(xiàn)出高熱,體溫39℃以上,有40%至50%的患者發(fā)熱持續(xù)時間在3天以上。除發(fā)熱癥狀外,多有明顯咽痛,有些患兒則表現(xiàn)為皰疹性咽峽炎。
患者的皮疹面積較大,除手、足、口腔及口周外,還常常波及面部、軀干、四肢、臀部和生殖器。起病初期是紅色斑丘疹,很快發(fā)展為皰疹,且皰疹較大,皰壁較薄,破潰后有滲出,可形成結(jié)痂。有的患者皮疹呈出血性或紫癜,容易被誤診為水痘、食物過敏、大皰型藥疹等。同時,皮疹持續(xù)時間較長,可達兩周,皮疹消退后常有大片脫皮或脫屑。
脫甲癥是手足口病的少見表現(xiàn),但在柯薩奇病毒A6型感染的手足口病中較常見。脫甲一般發(fā)生在皮疹消退以后,但也有在發(fā)病前出現(xiàn)脫甲癥狀的。脫甲數(shù)量不等,最多可脫甲20個,手指甲脫落多于腳趾甲,一般兩周至三周恢復。北京的調(diào)查顯示,柯薩奇病毒A6型、A16型和腸道病毒71型感染導致的脫甲率分別為18.1%、0和1.4%。
此外,在由柯薩奇病毒A6型感染的手足口病嚴重病例中,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受累表現(xiàn)比較常見,如抽搐、震顫、肢體抖動、步態(tài)不穩(wěn)等,嚴重者可并發(fā)無菌性腦膜炎、腦炎。
及時隔離護理若病重需就診
預防手足口病要做到“三防”:保護孩子,防感染;早期診斷,防流行;重視患兒,防病重。
防感染的主要方式是打疫苗。不過,目前上市的腸道病毒71型疫苗,接種后只可以預防腸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,不能預防柯薩奇病毒A16型等其他腸道病毒感染導致的手足口病。
因此,做好日常預防很重要。家長要經(jīng)常給孩子洗手,不讓孩子吃手或啃咬玩具;集體托兒單位要經(jīng)常對兒童玩具進行消毒。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怕熱,如果加熱到60℃至85℃,1分鐘病毒就可死亡,因此兒童餐具可煮沸消毒。
在疫情流行期,家長要少帶孩子去人多的公共場所,注意室內(nèi)通風。同時,注意孩子有無發(fā)燒和手足出疹的癥狀,一旦發(fā)現(xiàn)孩子生病,立即在家隔離休息,避免外出或與其他兒童接觸。
手足口病患兒的年齡越小,疾病越容易轉(zhuǎn)重。因此,家長要嚴密觀察孩子的病情變化。如果孩子出現(xiàn)高燒不退、心率很快、呼吸急促、面色蒼白或青紫、四肢發(fā)軟、不愛活動、精神萎靡、總想睡覺、沒有精神等癥狀,一定要盡快到醫(yī)院就診,以免病情加重。